读《局外人》

躺在书单里很久了,终于完整地读了一回。

刷的是柳鸣九的译本,故事很短也很简单,不出意外,最后默尔索行刑前的那顿领悟我依然没理解。

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,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。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,如此友爱融洽,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,现在仍然是幸福的。为了善始善终,功德圆满,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,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,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,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。

wiki上看了下加缪的介绍,提到了其子反对法国总统将加缪的坟迁移至先贤祠的提议,联想到书中的默尔索,觉得这个反对真的是自然不过。

整本小说分两部,之前因为没看简介,直接刷,所以后面看到主人公在海滩开枪杀人的时候,才突然明白故事是这么个走向。

一如既往,简单缕一遍故事情节。

开篇是默尔索住在养老院的母亲过世了,默尔索去养老院守灵,送葬。

回来后,跟玛丽约会看电影,继续日常的工作,同往常一样去朋友塞莱斯特的饭店吃饭。

一次下班后,默尔索应邻居雷蒙的邀请,两人一起吃晚饭,聊家常,饭后,默尔索帮雷蒙写信给他的“情妇”。

接下来的日子里,默尔索帮雷蒙在警察那里做证,应雷蒙的好友马松的邀请,带着玛丽,跟着雷蒙去海边的木屋过周末,途中被雷蒙的一个仇家,两个阿拉伯人尾随,在海滩边,默尔索错手开枪杀死了其中一位阿拉伯人。

随后,就是入狱,审讯,开庭,判刑。

其实看第二部分的时候,我以为会上演越狱之类的情节,或者类似基督山伯爵里的剧情,遇见一个神人,修炼技能,最后逃离牢狱,重获新生。

但显然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。

后面的开庭审讯,建立在默尔索是一个冷漠的,不爱自己母亲的人设上,请来的证人,要证明的也是这个论点,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,就是先给出假设,然后找支持这个假设的数据来验证,看来那个时代的法官也掉进了这个模式的坑。

这里,导读里面提了下局外人标题的基本原意,在整个审讯过程中,司法当局都是将当事人默尔索置于事外,他们安排着当事人的命运,却未征求他的意见,故名局外人。可是,局外人仅仅只是指这一点吗?

开庭这里,还有个奇怪的地方,那个默尔索之前在饭店遇见的怪怪的女子又出现了,有些好奇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想要表达什么?感觉是一个完全可以抹去的角色。

后面的定罪也有些意外,律师胸有成竹地断定会轻判,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斩首示众。

最后,主人公在等待死亡中煎熬,然后与神甫冲突,发泄愤怒,解脱,坦然接受。

因为对后面那部分的顿悟并不是很理解,就简单扯一点其他的吧。

默尔索的一位邻居,一个养狗的老头儿,八年来与他那条患有皮肤病的猎犬形影不离,可是老人家的日常,却是每天打骂着这条猎犬,等到猎犬走失后,担心,跑去实物招领处寻狗,未果,跟默尔索说:“它终归是一条好狗。”既然是好狗,为什么还要打骂它呢?也许他并不爱惜这条狗,因为本来领养这条狗只是因为他太孤独了,而走失后的担心,多半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方式了吧?

就像默尔索,对他来说,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,未入狱前的自由人生活和入狱后的囚犯生活,日复一日,都会习惯的。

默尔索似乎对很多事情都不care,对老板提议派他去巴黎负责市场业务,对玛丽提议他们结婚,对雷蒙征求他意见,都不大上心,似乎很多事情,对他而言,都毫无意义,该说他豁达还是脱俗?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,他不厌世。

应了那首诗:

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,不要为此悲伤,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;

如果你得到一个世界,不要为此高兴,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;

苦乐得失都会过去,都会离开这个世界,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。

摘自《人生的智慧》【一本未能完整刷完的书】

也许对默尔索而言,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吧?

不过相比这无可无不可的所谓微不足道,还是更偏爱查理里面的那句:实事求是地看清现实,但还是去爱。

也许会很疼,很难,但也很勇敢,不是吗?

所以,临刑前的那一夜,默尔索应该睡得很踏实吧。